搜素
位置: 齐大新闻网 > 齐大文苑 > 正文

皮匠普次

发表于:2015-05-19 点击:

第一次见到普次,是在2007年8月的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地区谢通门县第二届赛马暨物资交流会上。当时的普次还不到40岁,身着藏袍,头戴一顶高原上常见的灰色礼帽,默默守着自己的摊床,等待顾客的光临。在他身后,搭建起了一座藏式帐篷,里面摆放的待售品,不同于衣袜鞋帽、糖果点心等常见的小商品,而是自己缝制的各种皮包、皮靴、皮囊等皮具。绣有特色鲜明的图案的商品,一下子就吸引了我们这些援藏人的注意。当时,我作为黑龙江省第6批援藏干部之一,担任日喀则地委副书记。

初识普次结友谊

普次不能用汉语普通话和我们交流,话也不多。在县里其他藏族同事的帮助下,我们了解到普次的这门皮匠手艺是祖传的,传到他这里已是第4代了。他住在距县城5公里开外的通门乡通门村。2007年11月,西藏自治区组织万名干部进驻乡村,宣讲党的十七大精神,我被派往通门乡,有幸去拜访普次。

初到普次家,我见到了更多他缝制的皮具。他还翻出了过去制作的一些老物件,比如马背上驮着的用牦牛皮制作的皮袋,现在已经不再使用了;还有圆圆的各色皮垫,是藏族朋友们休闲时用来掷骰子的。当时,普次缝制皮具就在自己的家中进行,他带着两个徒弟,一年下来能挣两万多元。

经多次调研论证,并报请当地党委、政府批准,我们确立了一项扶持日喀则地区民族手工艺产业的援藏项目。通过投入资金帮助基层的农牧民手工艺人,开发各类富有特色的民族手工艺制品,并带领他们走出大山,闯荡市场,组织评选西藏“十大能工巧匠”和“十大最具市场前景的手工艺制品”。

普次成为我们首批扶持的对象之一。那之后,我多次到通门村,每次都会发现普次的生意有了新进展。2008年11月,普次被评选为日喀则地区首届“十大能工巧匠”,其产品入选首届“十大最具市场前景手工艺制品”;2009年6月,普次随日喀则首届农牧民代表团赴黑龙江,参加第20届“哈洽会”,其皮具制品大受欢迎……2010年7月,我结束援藏离开日喀则时,普次已在自家住房旁建起了20多平方米的小作坊,带着8个徒弟,年营业额达到20万。

皮具合作社帮农牧民增收

离开西藏后,我时常想起普次,想起他的小作坊以及他制作的各式皮具,也一直希望能有机会再去看看他。今年10月,在纪念对口援藏20周年的日子里,我终于又回到了西藏,回到了日喀则,并有机会再次前往通门村。临近普次家门口,心中突然有一丝忐忑:这么多年了,他还记得我吗?但这个念头也就是一闪而过,便被普次迎接我的笑脸终结了。

进门时,我注意到院墙与门是近几年新建的。门旁挂着几块铜质牌匾,标明这里是“民族手工艺皮具合作社”、“青年创业基地”、“技能培训基地”等。进了院子,还是那熟悉的感觉,仿佛昨日刚来过一样。但院子明显大了不少,原先20平方米的作坊已扩建到了80多平方米,共4间房。其中,两间是缝制车间,一间是展厅,一间是办公室。

缝制车间分里外两间,外面一间,几名藏族乡亲席地而坐,手持榔头、刀剪、针线等工具,专注地干活儿。这大概是西藏传统手工作坊最为经典的一幕了。这些乡亲们,有年龄大一些的,也有年轻的,他们既是普次的徒弟,又是员工,还是皮具合作社的成员。我问了一下,合作社一共吸纳了33人,基本都是本村及附近的农牧民,农闲时过来工作,农忙时都还要回去干农活。开工的月份,人均可收入2000元左右。这对当地群众来说,可是一笔不小的收入。

另一间屋子,不大的空间摆放着6台缝纫机,两名年轻漂亮的藏族姑娘在快乐地忙碌着。见到我们在对着她们拍照,姑娘们既高兴,又有些羞涩。在一位年轻藏族小伙的翻译下,我们得知这两位姑娘一名叫白玛德庆,另一名叫央宗。

白玛德庆今年23岁,本村人,已经结婚,家里有6口人,丈夫是上门女婿,结婚前并不认识,来自拉孜县。央宗也是23岁,已婚并有了孩子。交谈中我得知,她的丈夫也是上门女婿,只不过丈夫就是本村的。我不禁问了一句:“是不是你们皮具生产搞的好,收入高,把帅小伙都吸引过来了?”她俩只是低头笑。

注册商标促产业上新台阶

从车间走进展厅,货架上的皮具可谓琳琅满目:皮箱、皮袋、皮靴、皮垫以及款式、颜色、大小各异的皮包一应俱全。普次甚至还注册了自己设计的商标——“乃康”牌皮具。商标很有国际范儿,但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,如果不细看的话还以为是哪个国外大品牌呢。

在普次的办公室,我了解到,一直陪在我身边做讲解与翻译的两个帅小伙,分别是普次的小儿子江参和女婿格桑。普次共育有三儿一女,大儿子在日喀则地区农业银行工作,二儿子在昂仁县工作,是一名公务员,小儿子江参在家负责销售。据普次介绍,现在自己有55个皮具品种可以出售,在日喀则、拉萨都有专卖店,年销售额达80多万元。

前几年的普次上有老下有小,还得创业闯市场,很不容易。现在好多了,孩子们都大了,也可以帮上忙了。普次在发展皮具生产的同时,把下一代也都培育成才了。聊到家里原有的35亩耕地时,普次说因忙于皮具生产无暇顾及,自己只留了7亩,其余都分给了村里的4家贫困户,让他们免费耕种。

谈及以后的发展,普次介绍说,为了大力扶持发展特色产业,县里规划建设了特色产业一条街,他投资了300多万元,在那里建起了2000多平方米的加工厂。普次能拿出这么多钱搞扩建,让我有些意外,但更为他高兴——这说明他这几年确实发展不错。

聊天过程中,普次还把自己获得的各种证书找出来给我看:有日喀则首届“能工巧匠”牌匾、第20届“哈洽会”参展证、劳模证书、人大代表证、商标注册证等等。普次说,他不仅带头建起了谢通门县民族手工艺皮具专业合作社,而且在合作社建起了直属乡党委领导的党支部,现有党员8人,团支部也建起来了,有团员15名。

从通门村出来,我们一起去县城参观普次的新厂。位于县城中心地带的特色产业一条街已基本建成,普次的厂店临街而建,是一座藏式风格鲜明的二层楼房,宽敞明亮。后面的院落也足够大,为皮具产业的发展留出了足够的空间。普次的话依然不多,他的女婿格桑兴奋的向我们介绍说,已经联系了一家广东客商进行合作,新设备很快就要运过来了。

我相信,再过若干年,他的产业会上一个更大的台阶。我粗略估算一下,普次现有的厂房设备,加上在县城里的新投资,普次的资产总量已经达到500万元了。

注:本文发表于2014年11月25日《中国民族报》第四版。